要想知道古代皇帝吃得有多好,其实在中国去四个城市,吃一顿包全了的当地美食,那大概就能知道,这四个城市就是:西安、开封、北京、杭州。
但若是不去,也能从饮食的角度把现代人的饮食和古代宫廷御膳做一个层次对比。
【资料图】
说句公道话,现代人普通人的餐饮,在味道和烹饪手法上已经不逊色于古代皇帝所吃的御膳了,甚至有过之无不及。可要是比拼食材,那就是远远比不上了,别的不说,就光是现代的“保护动物”,古人就吃得不少,而我们现如今大多数动物因为濒临灭绝而被保护起来,很大原因就是给这些古代贵族们吃没的。
所以古代皇帝胜咱们一筹的,乃是“食材”。
被周礼覆盖的东西两周,整整数百年,皇帝都被“吃饭要换衣服”、“吃饭要听音乐”、“吃饭要先拜拜神”这几大礼法笼罩了,一次两次还好,但天天来,那真的烦了。
不过在繁琐之余,周天子吃得那是顶好。
在周代,礼法规定在正式的祭祀场合下,天子食牛羊,诸侯食羊猪,而士大夫吃鱼,庶民只能啃青菜。
这种从饮食上就决定了社会阶级的地位构成,也是只有周代这样的时代才会拥有,其他时代截然不同。
虽说天子食牛羊,这不是说天子只能吃牛羊,而是牛羊作为祭祀中规格最高的“牲”,代表着百食之首,实际上天子平时啥都吃。
在管理周天子的伙食方面,整一个大周有着整整三百人的团队负责这件事,有出去打裂,有在厨房剁菜的,有端菜的,还有试毒。服务很周全,即便是在后世,那也是丝毫不落入下风。
而在古时候的一些“山珍海味”(不便说出来),天子那是天天吃,在地方上的诸侯,在外戊边的军队,偶尔都能打到山珍海味、奇珍异果,他们迫不及待就要送给天子,在天子的“冰箱”里,一年下来吃不完的东西都好多,所以当皇帝就是老喜欢送东西。
所以别跟皇帝比,毕竟人家接受天下食材之供给,这一点上无人能比,而且他们没有什么法律限制皇帝不能吃保护动物,天天换着吃,一辈子下来不重样的吃法都有。
随着时代的进步,不管是统治者还是平民百姓,最离不开的还是“吃”。
常说民以食为天,这句话放在皇帝身上,也管用。
先秦时代、秦代、汉代,这漫长的历史把饮食风味灌入了陕西西安一代的民间之中,所以要想知道这几个时代皇帝吃的是啥,到西安一些老饭店问问准没错,而且只会比当年皇帝吃到的味道更好,不过那些珍贵的动物,就算了。
在汉代之后,每一个时代的“餐饮”史书开始增多,有的士大夫抽空还写出了烹饪经典,传至后世,古代皇帝美食达到记载上的“盛世”,可以说是从唐宋时期开始的。
唐代包容百族,上至北方草原,下至东南亚,能吃的东西更多了,就连大象肉,唐朝贵族都吃到不想吃了,一是因为不好吃,二是食材真的太少,没有发掘完美味,或许大象先灭绝了。不过唐代的餐饮体系还是很丰富的,在饮料上,唐代有了“奶茶”,特别是北方突厥有人做出了“椒盐奶茶”,这就是蒙古特产“咸奶茶”的前身,唐代人也十分喜欢。
除了传统的肉食以外,乳制品也大量上桌,吃点什么奶酪、牛乳糖,这是再稀奇不过了,有的时候连“冰淇淋”都能吃到,饮食体系随着烹饪手法的健全,越来越庞大。
但即便如此,古代皇帝做得依旧未必有咱们好吃,原因就是“调味料”和“烹饪工具”。
现代人就拿“烤箱”这一工具,就可以把古代皇帝所吃的“烤制品”给吊打,古代烧烤那是不简单,一是火候,二是温度,老御厨可以做到,但老御厨永远不多。
即便是烤好了,在调味上达不到如今那么多调味料选择的层次,味觉不够丰富,就注定只能吃“补”,而吃不了“味”。
所谓吃“补”,就是只能汲取食材中的高营养,但味蕾体验上,不如咱们。
但也不要飘飘然了,咱们在食材上,还是远远输给了皇帝们。
在咱们普通人的日常餐桌上,以猪牛羊鱼为主要结构,这甚至是普通以上的标准,更多的是以猪鸡鸭鱼为主,而这些食材,只能说是基本食材,而且还不是天天能吃,而皇帝们是吃到想吐。到了宋代,中国人忽然爆发出一种“吃”的狂潮,上至皇帝,下至百姓,吃得整个世界羡慕。
北宋都城东京(开封),有了街边小摊大量出现后,连皇帝都不甘寂寞跑出来吃,当然北宋的时候,更多的还是皇帝“叫外卖”,譬如宋仁宗就喜欢这样做。
这个时代起,天子的饮食和平民百姓是有一定的重合了,原因就是商品经济的发展,很多民间烹饪家把压箱底的厨艺拿出来卖了,其实有些民间大师,那真的是把御厨什么的吊打,这东西也是一种天赋,味蕾更灵敏者,煮东西的确更好吃。
在《东京梦华录》里,一个天子与庶民同频的饮食盛世就展露无遗。
翻开这本史书,什么“羊蹄”、“牛肠”、“烤乳鸽”等等的肉食,看得现代人都不得不馋虫大动,试问,又有多少人的饮食比得上《东京梦华录》中的记载,因此现代人的饮食,离古代最顶尖的饮食,仍旧有差距。
但不得不说,现代大多数的食材烹饪手法,是来自于宋代烹饪手法的进步,最著名的就是“东坡肉”、“糖醋鲤鱼”这些经典菜系,而也是宋代的饮食文化,在南宋大成,最终把以杭州为首的江南地区,打造成了中国古代的美食都市之一。
再到之后的清朝,饮食文化发挥到极致,皇帝吃的东西真是太多了,因为清朝的特殊性,很多地方官员一年到头天天给皇帝送东西吃,上至俄罗斯,下至马来西亚,什么食材都有,但是皇帝还是最喜欢那些古老的美食。乾隆就是饮食大家,说他是大家,不是说他会煮,而是他吃的东西,真的是太多了。
“六下江南”,每一次都会发掘美食,御厨回到宫中就要马上复制,这让当时还有后世很多人都以乾隆皇帝下江南为广告,传播自己的地方美食,而乾隆本人,乃是这些美食的“集大成者”,综合的美味指数最高,无人能及。
而在清朝,引进的食材更多了,皇帝的餐桌其实已经和现代人的生活餐桌靠近了,皇帝有的时候也吃烦了山珍海味,能啃一顿玉米,或者是吃一个烤红薯,那也是幸福得很,但在现代人看来,就索然无味。
这就是新鲜感造就的差异。
但话也不能说得太满,到现代的北京走一圈美食,譬如“满汉全席”这样的大餐,只要是付钱,那都能吃到,在味道上,可以说是不会逊色于清朝皇帝们吃到的那些,而且风味会更多元化,有着新时代的特征。
而回到自家餐桌的角度,为自己的钱包考虑考虑,为自己的锅碗瓢盆考虑考虑,这就还是不要去比了。
至少在调味和烹饪手法上,现代人远超古代皇帝能吃到的味道,这是时代决定的。
而现代人的家庭,一个贤妻良母,就能顶得上古代一个“御膳房”,这种伟大的进步,不可谓是不夸张。最后不管怎么说,皇帝吃得好还是现代人吃得好,这不重要,吃的本质是内心的幸福,和谁吃,这才重要。暖饱很易,内心充实很难,没人陪着皇帝吃饭,山珍海味也会孤独,有人在家一同“饕餮”,即便是鸡鸭鱼肉,那也是人间美味。